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
就在这一天,邱继国呱呱坠地,在作自我介绍时,这位老人总是自豪地说:“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生于建国时,长在红旗下。”
邱继国介绍说:“按照族谱排序,我应该是继字辈,我二叔叔比较有文化,把我的名字改为邱继国,意思是继承祖国的事业。”
2020年11月,农业农村部发布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亿元村名单公示,重点推介了136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南京市溧水区傅家边社区榜上有名。
鲜为人知的是,改革开放之初的傅家边只是南京郊县偏处一隅的荒凉小山村,家家户户住着低矮平房,靠着农作物维持基本生活。
四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傅家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瓜果飘香、村美民富、喜气洋洋的“富家边”。
“7月3日,西红柿2毛3,茄子1毛。”
“7月4日,西红柿3毛,毛豆2毛。”
……
翻开赵崇惠的家庭账本,可以窥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南京普通工人家庭的日常生活开销。
从1981年7月开始,赵崇惠就坚持记录家庭收支账目,一记就是40年。
发黄的账本记录着赵崇惠的家庭变化,也成为社会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这是位于浦口区南京长江三桥下的一个江豚观测点。
除下雨下雪等恶劣天气外,每天清晨,杨金龙迎着有些寒意的江风来到这里,站在长江边的滩地上,缓缓凝视着眼前的江波,耐心地等待着。
待水面上那些灵动活泼的黑色身影——长江江豚一出现,杨金龙迅速用手机拍摄下照片和视频。
“经常看到江豚心里高兴。”
杨金龙是南京长江江豚保护队的第一批队员,此前,他是长江沿岸土生土长的渔民。
在南京,芳婆糕团店门内门外,从早到晚,都是络绎不绝的顾客,很多人就算“困得睁不开眼”,也要早早爬起来排队买乌饭团,还有很多外地顾客开着车慕名前来,就是为了吃一碗“芳婆”的酒酿元宵。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从每日营业额两元的小摊,到如今的网红糕团店,芳婆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创了小康生活,在用美食温暖了这座城市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激励和启迪。
1953年,中国妇女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年仅24岁的李玉作为南京市妇女代表,赴京参会,与诸多妇女代表共话发展。
一年前,经中共南京市委批准,李玉合作社在浦口区吉袱乡(现顶山街道)五宫村率先成立。
从此,南京市郊第一面互助合作红旗高高竖起。
翻开南京栖霞区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李强的扶贫日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诗句让人印象深刻。
2019年9月,支医一年多的李强荣获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授予的“青海省2018年度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我已经把青海当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我是奔着医疗扶贫过去的,只要需要,我就去!”面对殊荣,李强的回答坚定而真诚。
“晚回家”的王红兰,在陪着另一群“家人”。
在南京江宁禄口敬老院,王红兰一干就是三十多年,照顾过600多个老人。“有事找红兰”成了老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
全国十佳孝星、南京市劳动模范、江苏省道德模范提名奖……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王红兰谦虚地说:“我只是在传递党给老百姓的温暖,与此同时,我自己也感受到了温暖。”
“亲爱的老妈,快点儿回来吧,我感觉我们家有点儿脏了……”
“每天你根据我和老爸晒的图应该可以看出来,我们俩吃好喝好滴,不要太羡慕哦。”
“看你穿防护服好滑稽啊!在人家面前像小囡鸡……”
读着女儿千里之外的来信,王洪的嘴角不自觉地扬起,眼眶渐渐湿润。自己的女儿总是有办法治愈自己疲惫的身心。
在斯霞所著的《我的教学生涯》一书的扉页上,印着著名诗人臧克家题写的一段话,读起来让人回味百般。
执教68年,斯霞爱学生之所爱,乐学生之所乐,悲学生之所悲,用爱陪伴学生成长,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小学教育事业。
在“全国文明单位”——南京鼓楼区工人新村社区,有个延续了20年的“议事会”。
加装电梯用什么品牌,公共晾衣架怎么搭建,小区整治后车辆如何停放……关于社区建设的大事小情,居民们都要“上会”决定。
工人新村社区成为全市社区居民自治的示范,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得到提升。
而说起“议事会”的搭建,不得不提一个人——工人新村社区原党委书记、主任谷宁丽。
2021年2月23日,一则消息传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以下简称“中大医院”)一时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因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及救治重症患者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光荣入选中宣部第六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是江苏省卫生健康系统中唯一荣膺此荣誉的单位。
成立于1988年的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是全国首批临床重点专科,在学科带头人邱海波教授、杨毅教授带领下,近年来在历次突发公共卫生救援工作中均承担着重要任务。
2020年12月18日,雷锋同志诞辰80周年。
辽宁省营口市——雷锋军旅人生的第一站,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千里迢迢从南京赶来,将纪念雷锋牺牲一周年大会入场证捐赠给雷锋文化博物馆。
老人名叫赵明才,是雷锋生前的战友,宣传和播撒雷锋精神是他毕生的事业和追求。
行走在南京老城南,清水砖墙、条石台阶,蜿蜒的街巷宽窄不定,氤氲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坐落于老城南门东地区的小西湖,也承载着一份老城南记忆。这里有着堆草巷、箍桶巷、木匠营等著名街巷,两处文保单位及7处历史建筑,是南京22处历史风貌区之一。
而今,这个不足5万平方米的江南民居历史风貌区,经过“微更新”的全新探索,居民“小康梦”已照进现实。
“雨归陇首云凝黛,日漏山腰石渗金”。南京市高淳区东南部的固城湖,碧波荡漾,以“固城烟雨”的胜景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
充满文气的固城湖,也编织着一张水产经济的大网。20世纪90年代,高淳人探索出一条发展水产养殖业的道路,将固城湖螃蟹打造成了高淳的独特名片。
在“螃蟹书记”邢青松的带领下,固城湖螃蟹销往全国各地,高淳区10万多户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1956年1月11日,南京,晴朗温煦,万里无云,寒冬中难得的好天气。
时值早市,尧化门大街两旁聚集了许多商贩,有卖菜的、卖早点的、卖柴火的……熙熙攘攘,十分热闹。
时任尧辰乡信用社主任、团总支书记的葛保富早早出了门,他接到通知,要到乡政府开会。刚出大门,他便看见了稀罕的场面,一支长长的车队正行驶在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