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在南京成立,驻地为当时的AB大楼(今华东饭店)。
顾问团打着“调停”的旗号,实则是美国政府派来帮助国民党打内战的侵略工具,掌握着国民党政治、军事、经济等部门的实权。
为了从美军顾问团获取重要情报,在中共南京地下市委安排下,10名学生党员以谋求社会职业为名,经过考试,成功打入。
在敌人的心脏中,他们分工协作,默契配合,开展了英勇机智的斗争。
1994年12月,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东方之子”栏目,介绍了一位著名的音乐理论家、乐律学家——黄翔鹏。
他毕生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中国音乐史研究,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证了“一钟双音”“同均三宫”等学术见解,逾百万字的著述指导和影响了几代音乐学者。
黄翔鹏说,青年时代最重要,立下革命志向,决定了一辈子。
而他,便是在故乡南京投身革命洪流,找到了人生方向。
1945年5月,为配合全国抗战的战略大反攻,新四军开始了拔除南京外围敌伪据点的战斗。
仅3个月,便有横溪、湖熟、秣陵等13处伪据点和伪警察局所、伪自卫团先后被拔除,歼灭伪军1000余人。
一时间,日军回撤南京城内,伪军纷纷投诚。
江宁、横山两县根据地迅速扩展到孝陵卫、雨花台、江心洲附近,与江北南下的新四军形成对南京的包围态势,抗日洪流包围了南京城。
江宁秣陵镇桥南村,有一户普通的人家,但第一次走进他家堂屋的人,都会大吃一惊。两侧墙壁上挂着众多新四军将领的照片,有张震、钟国楚、陆纲、王一凡……
这户人家的主人顾德华是位和蔼、慈祥的老人,他和钟国楚将军有着不解之缘。
1945年,新四军十六旅副旅长钟国楚率领新四军战士驻扎在秣陵的周围村庄。他见顾德华家不仅是新四军地下联络站,且地理位置攻退自如,便将旅部设在了此处。
1948年2月10日,正值农历大年初一。
清晨,南京市民看到,新街口、洪武路北端、游府西街一带的墙上,一辆辆从建康路开往下关、中山码头的公共汽车上,都贴着醒目的海报。
海报上写着“苏联故事片:《宝石花》《霓裳新舞》;放映地点:介寿堂”。
介寿堂是为庆贺蒋介石六十大寿而建的礼堂,平日里是国民党达官贵人逍遥游乐的地方,为什么会对外放映起苏联电影?
南京长江大桥不仅是南京的城市名片,更是几代中国人的骄傲,每个人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大桥记忆,这些个体记忆的吉光片羽,记录下国家前行的有力足音,汇聚成一个时代的记忆。
冯志涟,从1958年开始参与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的老桥工。他说:“世上有三苦,修桥、筑路、磨豆腐!如今闲扯起来,那就像刚过去昨天的事一样……”
1941年至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为艰苦的时期。江宁县紧靠南京城,日伪据点林立,敌人扫荡频繁,形势严峻。
1942年3月30日的“邹家事件”,江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强博等13位英烈不幸遇难,成为江宁抗日史上悲壮的一幕。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随后的八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深入敌后,在南京及周围地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新四军战士们纪律严明,骁勇善战,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家住迈皋桥的张春林就是其中一位,他曾在抗战时期偷偷给新四军送过四次枪。
“很多人觉得电焊工作又苦又脏,没什么出息,但在我看来,焊接就是一门艺术,每一次焊接,都是制造一个工艺品。”
孙景南喜欢戏称自己为“铝”汉子,这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焊”将,骨子里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在她的工作室里,有一连串的“金字招牌”:“国际焊接师”“全国技术能手”“江苏省首席技师”……而最响亮的,还是“东方女焊神”这个称号。
6月中旬,许世友和军区副政委周贯五又找周纯麟谈话,还是上次的内容,并出示了中央军委任命他为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上海警备区司令员的文件。周纯麟还是坚持说:“我干不了,我不去!”
后来周纯麟回忆:“以这样的态度,对待上级交给的任务,我参军几十年来还是从来没有过的。”
许世友严肃地说:“这是中央决定的!你不去,谁去?你提个人出来,谁去好?”
1949年4月20日起,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
千舟竞发,直指江南。
中共地下党员林大宗组织起100多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水上挺进队”,24日,他们驾驶八艘巡逻艇,开往浦口,迎接解放军大部队渡江。
此前的23日深夜,先期渡江的第三十五军的勇士们已经高举着红旗,直奔国府路(今长江路),把鲜艳的红旗牢牢地插在总统府门楼上。
南京城一片欢腾。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当局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总前委指挥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千帆竞发,直指江南。国民党军千里江防全线崩溃。
4月22日,国民党当局仓皇撤出南京。南京城内,平日里繁华的中山路、太平路等地,商店全部关门,行人稀少,只看到稀稀拉拉的散兵游勇横行于市。
为了维持市内秩序,留宁知名人士马青苑、吴贻芳等人于22日组织成立了“南京治安维持委员会”,为南京解放作出了贡献。
1948年夏秋之际,南京城笼罩在森严的白色恐怖中。
国民党大肆逮捕大、中学校的学生领袖和骨干分子,以求扑灭国统区革命火焰,挽救岌岌可危的政权。
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中共南京市委开辟多条交通线,积极开展撤离工作。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
面对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和手无寸铁的平民,侵华日军进行了长达六周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被杀害的中国人多达30万,成为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报道宣传,将日军的残暴行径尖锐地揭露在世界人民的面前。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在巴黎出版的《救国时报》,就是现知中共海内外最早对南京大屠杀真相进行披露与宣传的报刊。
1937年12月,一个寒冷的冬天,日寇入侵,南京城陷。约翰·拉贝、明妮·魏特琳、约翰·马吉等20多位国际友人组建的南京安全区,庇护了25万多名难民,温暖了无数颗在瑟瑟寒风里绝望的心。
至暗时刻,一个忙碌的中国人的身影,格外显眼。他叫陈文书,是拉贝的秘书,也是南京大屠杀中国救助者之一。
2016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1周年纪念日。这一天,新四军老兵闵长山拿出了压在书桌玻璃板下与战友的合影,用颤抖的双手将各种纪念勋章别在胸前,含泪向照片中的战友敬礼……
时间如流水,老兵们褪去了抗战英雄的一身光辉,变回了平凡的老人,闵长山常说:“铭记历史,才能不忘初心。”
而他的初心,一直都与国家的独立、富强有关,一直都与“中国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