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隐藏在小村庄里的新四军联络站。
1943年,中共江宁县委奉上级组织的命令,根据斗争需要在秣陵关西头村的顾家设立了新四军地下秘密交通联络站(以下简称新四军联络站)。
直到抗战结束后新四军北撤,三年的时间里,西头村联络站在隐蔽战线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9年4月初,人民解放军饮马长江,渡江战役一触即发。
就在这时,中央无线电器材有限公司南京厂的电工张振海接到一个任务——为迎接南京解放,需在十天内弄来一部军用电台。
张振海的另一重身份是该厂地下党支部书记,布置这项任务给他的人则是中共南京市委工人工作委员会副书记高骏。
“胡廷俊同志,光荣的牺牲,永垂不朽!”这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缅怀晋西游击队早期的先烈,为牺牲在雨花台的胡廷俊亲笔写下的题词。
雨花英烈中得到毛泽东题词的,胡廷俊是第一人。
南京鼓楼区中山北路576号,红砖、青瓦、水磨石地,40米高的巨型塔吊,近200米的传送带,各式工业设备伫立,静对着江面。
民国首都电厂遗存,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工业风。一走进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伴着江风,临着江景,人们就能感受历史与现代的对话与交融。
1910年,南京西华门外,中国第一家官办电厂——金陵电灯官厂点亮了古都南京的第一盏电灯。下关发电所作为其分厂,建于1919年,是民国首都电厂的前身。
电厂建成后,几经曲折,有过“全国模范电厂”“首都的眼睛”之兴盛年代,也有过遭受日军肆意破坏的衰败时期
小平同志的嘱托给周阿庆和全体“熊猫”人莫大的鼓舞和鞭策。几个月后,在全国国防工业重点企业汇报会上,周阿庆做了《关于加强企业管理的规定》的发言,受到小平同志的高度赞赏。
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0页有这样一段话:“南京无线电厂有位老工人讲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必要,这个材料可以发给大家看看。”
“老工人”,就是周阿庆。
1943年8月21日,是一个让韩胡村村民永不忘怀的日子。这一天,一位年轻的革命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就是溧水县委青年部长杨希,牺牲时年仅22岁。
这天,杨希单枪匹马来到了韩胡村村民丁吉仁家中。此前,他和伪军特务队长杨瑛约好,在丁吉仁家谈判。杨瑛假惺惺同杨希谈判,就在这时,他的两个随从闯入丁家,拔出手枪,企图挟持杨希。
“你们要干什么!”杨希面对敌人,毫无惧色。狡猾凶狠的杨瑛见状从背后连发两枪。顷刻间,杨希倒在了血泊之中……
1972年12月10日,邓子恢因病逝世,享年76岁。
当朱德听到他病逝的消息后,不顾家人的劝阻,冒着严寒,亲自赶往八宝山,送这位老战友最后一程。
抗日战争时期,邓子恢担任新四军津浦路东各县联防办事处的主任,曾在南京六合竹镇工作过,至今这里还保留着他的办公和居住地。他在这里着手开办训练班,发动群众进行减租减息,发展地方武装,为党的事业贡献力量。
1937年秋天,随着国共合作抗日,大批政治犯被释放出狱,重获自由。
南京模范监狱,不满20岁的吴清华也走出囚房,与家人团聚。
春天入狱时,她还是渴望进步的青年学生;历经5个月牢狱生活磨练,她已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
在家住了十来天后,吴清华只身万里,毅然奔赴华北抗日前线,成为真正的八路军女战士。
南京长江大桥,第一座由中国人自行设计、自主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特大型桥梁。大桥的建成通车,实现了国人天堑架飞虹的千年夙愿,开创了我国“自力更生”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
因此,南京长江大桥也被称为“争气桥”。
回溯历史,喝彩与荣耀的背后,凝聚着千万大桥建设者的智慧、汗水,乃至宝贵的生命。
大桥的第一任总设计师、一代桥梁泰斗梅旸春,便是在大桥的建设过程中积劳成疾,病逝于工地。
1948年冬天,随着时局变化,国民党当局加紧搜集进步人士(主要是青年学生)的黑名单。
12月初的一个中午,一辆吉普车突然闯进南京市立师范学校,几名特务跳下车,抓走了女学生王慕昭。王慕昭是进步报纸《助学周报》在市立师范的发行人。她被捕后,与之联系的地下党员陈少鸣也处境危急。
党组织紧急指示陈少鸣立刻隐蔽,等待撤退。
由此,陈少鸣踏上了一条艰难的“回家”之路。
2020年11月11日,“践行初心使命 决胜全面小康”百姓心声分享会走进南京江北新区,各行各业的代表齐聚现场,分享自己在新区的奋斗故事。
这其中,参加过渡江战役的95岁解放军老战士李剑锋的故事,尤为令人动容。
1943年6月14日,溧水白马区浮山至袁巷的路上,出现一队日军。
两个民夫抬着门板走在队伍中间,上面躺着一名被俘的年轻新四军战士,鲜血不断从他腰间的伤口涌出。
行至一小溪边,这位名叫周志远的战士猛然一跃,跳进了水中……
如果不是一次病危,家人整理他的私人物品,南京的栾友山老人深藏了一辈子的卓越功勋,还将继续被藏在箱底。
2019年底,90岁的栾友山身体状况突然急转直下,医生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家人在为他整理物品时,翻出了一个压在箱底的塑料袋,里面装的是各式各样的立功证、“人民功臣”奖状、革命军人证明书、荣誉证明等。
一家人都惊呆了,“只知道他当过兵,没听他说立过功啊。”
当尘封往事逐渐被揭开时,躺在病床上的栾友山老人却反复说:“不要讲,不要提,立功有什么了不起的!”
而说到公园的建立,不得不提到一位老人——王德滋。正是他在耄耋之年四处奔波、积极呼吁,促成建立汤山方山国家级地质公园,很好地保护了这个地质遗迹。
王德滋19岁离开家乡来到南京,在中央大学就读,学生时代就参加了地下党。解放后,王德滋被选为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岩石学家。
抗战时期,在江宁县坚持抗日斗争的诸多地方武装中,有一个由16岁以下的少年组成的队伍格外亮眼,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们为“红小鬼班”。
刚开始,“红小鬼班”跟着江宁县的武装游击队一起活动,积累战斗经验。渐渐地,“红小鬼班”的孩子们老练起来,在班长王太福的带领下,一次又一次出色地完成战斗任务。
很多人都说,上了黄久超的车,就像到了另一个家。
在他驾驶的503路公交车里,随处可见温馨的小装饰,雨伞、手机移动电源、创可贴、晕车药等便民物件应有尽有。
凭借着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黄久超先后获得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南京市劳动模范等称号。荣誉的背后,是多年如一日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