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9月,新四军十六旅收复了高淳的漆桥、安兴地区,成立高淳办事处。办事处下设军事科,负责公安保卫工作,同时兼做军事工作。
据当时的军事科长邢浩回忆,军事科实际上就是公安局,是抗战时期新四军在高淳县第一次成立的公安机构。
1943年底,高淳办事处改为高淳县抗日民主政府,军事科改为公安局;1944年6月,溧水、高淳合并为溧高县。溧高县公安局由邢浩任局长,下设执法排,由一个短枪班和一个长枪班组成,共20多人。
1948年秋冬,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打响后,国统区面临“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南京解放在即,国民政府中央气象局人心惶惶、陷入慌乱状态。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前途考虑,是跟着国民党走还是留下来等待解放?
为了争取让气象科技人员和各类气象器材资料留下来,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打响了。
在江苏省苏北革命老区连云港市赣榆区的夹谷、抗日、廖家三山脚下,有一片三角形的水面,宛若对折的红领巾,又像是迎风飘展的少先队队旗,这就是名闻遐迩的红领巾水库。
这个水库为什么以“红领巾”命名?她与南京又有怎样的渊源?
1948年12月27日,离南京解放不到半年,隐蔽战线上的英雄卢志英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活埋于雨花台前的山坡上,年仅43岁。
虽然没能见证革命胜利的那一刻,但卢志英的光辉事迹却在新中国的大地上广为流传。
1955年,“卢志英中队”在南京创建,是中国最早的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少先队中队。
卢志英烈士的生命虽已消殒,但他的风采事迹却刺破历史的浩浩烟尘,熠熠生辉;他的人格品质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光辉底蕴,历久弥新。
“俞妈妈,俞妈妈!”听到孩子们一声声亲切的呼唤,俞晓冬的眼眶湿润了。
2018年7月20日下午,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县梅山镇小南京学校的“山娃娃古筝班”,举行了第一届毕业典礼。听到山娃娃们的精彩弹奏,俞晓冬泪中带笑,几多喜悦、几多感慨;看到这一群小雏鹰即将振翅高飞,她彻底忘记了身体的病痛。
从2014年俞晓冬和小南京学校结缘的那天起,她的人生轨迹就改变了方向。
1991年8月,中国第一部元帅传记《陈毅传》正式出版。
那年的8月26日,中央政治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陈毅诞辰90周年纪念大会,同时举行《陈毅传》首发式。会上,时任国家领导人的江泽民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待他讲话结束回到座位后,立即翻阅起红皮烫金封面的《陈毅传》来。
见此情景,主持编写这部元帅传记的孙克骥倍觉开心和欣慰。
1949年5月4日,南京解放不到半个月,中原军政大学由河南迁入南京,被正式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以下简称“二野军大”)。
根据中共中央文件精神要求:“夺取全国政权的任务,要求我们迅速地有计划地训练大批的能够管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项工作的干部”,二野军大扩编招收学员,为我军培养军政干部,成为当时全国招生人数最多的一所军事院校。
二野军大南京校史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离休干部马光汝,就是在当时考入二野军大。对于钟山脚下的那段革命往事,马光汝记忆犹新。
1938年,新四军在党中央的指示下挺进苏南敌后,进行抗日活动。
时任新四军第二支队三团政治处主任的钟国楚跟随部队来到金陵城下江宁县境内,一边开展武装斗争,一边积极进行群众工作,直到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才撤出苏南,转战到长江以北。
“没有江宁县广大人民的支持,我们不可能在金陵城下待八年,也不可能不断地在同敌、伪、顽的武装斗争中取得胜利。”在回忆那段战斗岁月时,钟国楚饱含深情地说。
1947年5月,南京物价飞涨,米已卖到法币二十万元一担,面卖到法币十万元一担,人民度日如年。5月25日,金陵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金中)的部分同学特地到中央大学礼堂聆听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教授主讲《当前物价问题》的学术报告。
马先生一针见血地说:“当前的物价高涨,不是放高利贷引起的,也不是农民藏粮、商人藏货引起的,而是国民党发动内战引起的、是国民党官僚家族发国难财引起的,这就不得不多发钞票,引起通货膨胀。”
这事使同学们明白了物价问题的真相。
风景秀丽的紫金山下,四方城南的卫岗,曾经有一座“不太一样”的小学——南京军区卫岗小学。
2014年10月26日,是南京军区卫岗小学建校65周年、撤校50周年纪念日,近700位校友、40多位老师,从全国各地赶到卫岗。
当年的红领巾,如今已满头白发;当年活力四射的老师,如今也多是耄耋老人。“卫岗的孩子,欢迎回家”的标语,勾起了无数人的回忆,那时他们青春正年少!
1937年,面对强敌入侵,国共开始了第二次合作谈判。
会谈中,中国共产党提出释放一切政治犯的要求,国民党一直采取拖的办法,在我党催得很紧的时候,国民党高层陈立夫等人就说“你们开名单来”,想用这个办法难共产党一下。
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广泛联合各界力量,开展“虎口”大营救。
提到乐于泓与南京的关系,很多人想到的是他与雨花英烈白丁香的爱情故事。这段故事,被这座城市铭记。每年都会有人到雨花台,在丁香树下献上鲜花,缅怀这对红色情侣。
但鲜有人知道,乐于泓在共青团山东省委任宣传部长时,曾因组织遭敌破坏不幸被捕,解送到首都反省院,后在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营救下,才得以释放出狱。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标志着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这是无数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回忆起那段极其不平凡的经历,南京籍和在南京的抗美援朝老战士总是止不住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原志愿军六十七师文工队队员程光华就是其中之一。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25日,揭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
为保卫年轻的共和国,志愿军战士不怕牺牲,捷报频传,用热血与生命铸就伟大壮举和不朽业绩。
在这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南京籍英雄,“钢铁英雄”刘辉、被誉为“万里飞马”的驾驶员吕公智、罗盛教式特等英雄周荣福……南京中共党史学会抗美援朝研究分会会员中,荣立三等功以上战功者计有200多人。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的保家卫国、反对侵略的壮歌,至今仍在人们耳边回荡。
70年前的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响赴朝后的第一战,一场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也同步在国内展开。
南京人民和全国广大人民一样,爱国热情空前高涨,踊跃参战参军、捐献飞机大炮等各种形式的保家卫国活动在全市全面展开。
“亲爱的南京人民:当我们吃到用到你们送来的粮食、物资,当我们听到你们热烈的捐献武器运动,全力作我们的后盾的呼声后,鼓舞了我们执行长期持久作战的胜利信心和杀敌的勇气。”
这是1951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一周年之际,志愿军某部给南京人民寄来的感谢信。
在志愿军出国作战的日子里,南京和全国各地一样,以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出现了增产节约、参军参战、捐献飞机大炮、支援前线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