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2月10日,革命家、闽西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邓子恢逝世。
在南京六合竹镇,还留有一座南北朝向的四合院,是邓子恢任新四军津浦路东各县联防办事处主任时的办公和居住地。
1939年,新四军东进淮南。当邓子恢带领十余名干部到达津浦路东后,立即着手开办训练班,发动群众进行减租减息,发展地方武装。
1935年12月9日,北平数千名大中学生举行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
消息传到南京后,爱国学生群起响应,在石头城吹响抗日救亡的号角。
1950年12月8日,中央军委和政务院联合发布《关于招收青年学生、青年工人参加各种军事干部学校的决定》,鼓励学生参军参干。
这一决定的发布,与当时爆发的朝鲜战争有关。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志愿军远赴朝鲜英勇作战。与此同时,国内各大城市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南京也不例外。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激起全国人民义愤。
12月7日,北平22所大、中学校学生组成数千人示威团,准备往南京请愿。由于火车拒载,示威团在丰台卧轨三天,才得以南下。
轰轰烈烈的示威活动中,北平大学学生范贤本冲在前列,作为总指挥之一参与斗争。
1950年12月6日,南京市学联组织全市15所大中学校7000多名学生在金大操场举行控诉美帝文化侵略大会。
会上,南大和金大同学愤怒控诉了美帝国主义利用文化教育进行侵略的罪行。许多同学以亲身经历,揭露和批判了美国文化教育对自己的毒害。
为什么会举行这样一场控诉会,那还得从朝鲜战争爆发说起。
1948年12月5日,清晨,南京中华门火车站,几名青年学生行色匆匆,登上开往芜湖的火车。
彼时,南京城笼罩在森严的白色恐怖中——国民党正大肆逮捕大、中学校的学生领袖和骨干分子。
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中共南京市委积极开展撤离工作。这几名青年学生的离开,正是组织的安排。其中,五中学生赵志与其哥哥赵拔奇,已于一年多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南京发生“四一〇”反革命事件,拉开一系列清党反共事件的序幕。蒋介石企图消灭革命力量,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2月4日,中共南京市委召开第一次党代表大会,群众运动开始复苏。
1951年12月3日,刘少奇来到南京雨花台,缅怀革命烈士。在烈士纪念碑前,他深情地说:“几十年来,无数的革命先烈处死在这里,何宝珍同志便是其中的一位。”
何宝珍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杰出女党员之一,也是刘少奇早期的革命伴侣。为了革命,她忍痛与三个孩子分离,从容走向死亡。
2017年12月2日,金陵机器制造局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
这组透着晚清和民国风格的建筑群,自1865年矗立秦淮河畔,已跨越三个世纪。
150多年来,它几易其主,数更其名,既是一个老牌军事工业基地,也曾是中共南京地方组织革命斗争地。
1986年12月1日下午,战士严发奎在执行排除哑弹任务时,为保护战友而壮烈牺牲,年仅28岁。
这位入伍九载的英雄生前是南京浦口区花旗营驻军南京军区临汾旅某部司令部副连职参谋,先后14次立功受奖。
1950年,自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响出国作战的第一次战役,一场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也同步在国内展开。
很快,南京市成立了抗美援朝分会及基层支会,领导全市抗美援朝运动。11月30日,分会举行扩大工作会议,统一全市行动步骤。
1963年11月29日晚,中南海怀仁堂里,一场精彩的话剧正在上演。此前,周恩来已三次观看该话剧。
演出结束后,毛泽东与演职人员合影留念,并题词:“话剧是有生命力的,有前途的。”
这场让毛泽东赞不绝口的话剧就是家喻户晓的《霓虹灯下的哨兵》。
1941年11月28日,天还没亮,茅山南面的塘马村发生了一场震惊江南的浴血苦战,日伪军4000余人分四路包围了新四军十六旅旅部和苏皖区党委机关。
在这场战役中,马金牛和他的“小鬼班”表现英勇,掩护上级机关顺利突围,名扬江南战场。
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呢?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大片国土在短短数日内沦陷。
随着形势的发展,全国要求国民党政府抗日的浪潮日益高涨。
11月27日,国民党政府前聚集了万余名请愿学生,蒋介石被迫写下承诺抗日的手谕。
1991年,汹涌的洪水肆虐在江苏、安徽两省。
“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解放军。”南京军区组织部队开赴抗洪第一线,全力支援灾区抢险救灾。
11月26日,中央军委签署命令,授予南京军区工程兵某舟桥旅特务连“抗洪救灾模范连”称号,为工程兵舟桥某旅记二等功。
2014年11月25日,《恽代英全集》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恽代英全集》共9卷,290余万字,真实了展现他的生平史事与思想发展轨迹。
南京,既是恽代英职业革命生涯的起点,也是他生命的归宿,印有太多烈士的足迹。 在江东门外恽代英烈士殉难处,一座纪念碑静静矗立在苍松翠柏间,代表着南京人民对这位革命先烈的永恒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