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京大胜关沿长江南岸向下游方向走去,就会看到一座巨大的建筑——发黄的枕木,带有锈迹的钢架,无不透露着它的年代久远。
这是南京火车过江轮渡的码头栈桥遗迹,轮渡早已不见,但两岸的铁路栈桥却保存了下来。
作为“南北交通咽喉”,这座英雄火车轮渡曾接运解放军大军渡江,受到过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的视察……
如今,它依旧屹立在扬子江畔,透过悠悠岁月,诉说着自己当年的辉煌。
1951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高学府——南京军事学院成立,相继设立了基本系、情报系、海军系、空军系等军兵种系,为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而设立培养高级将领的战役系,更是院长刘伯承一直在筹谋的。
在他的推动下,战役系顺利开设。52名学员在1955年评授军衔时全部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出现了我军历史上第一个“将军系”的盛况。
“感谢党给了我莫大的荣誉,在1952年被评为全国甲等卫生模范,这种荣誉感时时激励我努力工作,毛主席对我的鼓舞像盏明灯一样亮在我的心里,使我每一想起就会信心百倍,产生无比的干劲。”
1960年3月,作为全国甲等卫生模范的鲁大妈在南京市文教群英会上这样说。
时光回到最让鲁大妈骄傲的1952年。
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第二个年头,朝鲜战场进入相持阶段。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士们,成为国内民众最大牵挂。
4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部队文化工作者魏巍采写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感动了整个中国。
中国人民爆发出空前的爱国热情,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积极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贡献力量。
为支援前方战场,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捐献武器的号召(“六一”号召),鼓励全国各界开展增加生产、增加收入的运动,用新增收入的一部分或全部,购置飞机、大炮等武器,捐献给志愿军。
在南京,一场增产节约、捐献飞机大炮的活动迅速掀起。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编辑室。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经历过战火硝烟的洗礼,有的长期担任作战部队的主要领导,有的在政治机关担任重要职务,且文化程度较高,可谓文武兼备。
十年时间,他们走访作战部队、搜集资料,承担起为军队写“家史”、续“家谱”的光荣使命。
就连陈毅都说这是一件“苦差事”。
1950年6月19日,南京大校场,人民空军第一支航空兵部队——空军第四混成旅正式成立,对外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太平洋部队”。
四旅成立的初衷是为了加强防空作战力量,抵御国民党的侵扰,但就在其成立不久后,朝鲜战争爆发了。
经过一段时间训练,这支新生的队伍很快奔赴抗美援朝的现场,打出“空老大”的威名。
“忠心为国是军人,疆场杀敌建奇勋。面临弹雨猛如虎,怎问生命值几文?”
这是原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韩德彩写的一首小诗,追忆自己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经历。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他视死如归,击落美军“双料王牌”飞行员,两次荣立一等功,被空军授予“二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南京抗美援朝运动也是热潮高涨。
1950年12月30日,南京长江路上的人民大会堂灯火通明,“南京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团”在此召开成立大会。
一批来自南京的白衣天使,准备赴朝参战。
1949年,随着宁、杭、沪先后解放,全国胜利在即。
为了适应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建设和军队建设需要,1949年7月,中央军委、毛主席电令成立新的华东军事政治大学,校址设在南京,由华东军区、三野司令员陈毅任校长、政委。
“江海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伴随着激越嘹亮的华东军大校歌,第一期近2万名学员踏进这所大熔炉学习成长。
1949年6月5日,《新华日报》头版刊登了江南汽车公司复业的报道。
不久前,公司总经理吴琢之还在向军管会汇报:“公司经济枯竭,油料用罄,职工700余人欠薪未发,嗷嗷待哺……”
究竟发生了什么,让这家公司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起死回生?
1949年7月11日,第三野战军下令以解放军第34军部为基础组成南京警备司令部, 34军正式编为南京警备部队,军长何基沣担任副司令员。
从1949年4月25日受令接防南京起,34军承担了长达一年半时间的警备任务,为守护解放后的南京作出巨大贡献。
风景秀丽的紫金山下,四方城南的卫岗,曾经有一座“不太一样”的小学——南京军区卫岗小学。
南京军区卫岗小学的前身是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1928年11月,国民党中央常委会通过决议,在中山陵园附近,创办一所革命烈士子弟学校,专门收容北伐大革命中阵亡将士的子女和辛亥革命中壮烈牺牲的先烈后代,由国家培养教育,任命宋庆龄为校长。
1950年岁末的一天,南京大学的学生们接到了一则通知:到人民会堂听取抗美援朝、积极报名参加军事干部学校动员报告。同学们怀着好奇与期待踏进了学校会堂,听完了报告会。
几十年过去,当年的南大学生光相达仍记得报告中的号召:“在生死存亡、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斗争中,青年应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军事干部学校去。”
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南京掀起了一股参军参干的热潮
1950年7月25日,新街口、鼓楼、珠江路等地的街头巷口,突然多了一群人在张贴漫画。
他们是民教馆(即民众教育馆,后期更名为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手里的漫画以夸张讽刺的手法,表现了美国在朝鲜的狼狈。
这是发生在抗美援朝前夕,南京组织的“反对美帝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周”上的一幕。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为了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另一方面全国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美控诉运动。
青春无悔 从南京走向大西南
1949年10月3日,蒙蒙细雨中,西南服务团的各支队列队前行。团员们一路高唱着战歌,出挹江门过长江,在浦口车站乘上了火车。
“走,向着大西南走!西南的同胞不能再等待,他们是处在水火中,他们现在是渴望着解放……”列车徐徐启动,歌声却未停止,这曲《走,向着大西南走》成为服务团成员们的青春记忆。
在南京参加西南服务团的总共有3000多人,南京是西南服务团的组建地,也是出发地。
“万里夕阳垂地,滔滔大江东流。江面上帆船如织,船舱中欢笑声和歌声响成一片,我们渡过长江了!”
翻开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以下简称“长江支队”)队员杨廷英的日记本,里面寥寥数语,记录了抵达南京的喜悦。
1949年5月12日,长江支队到达长江北岸浦口,乘坐轮渡过江,进入南京城。虽然在南京只休整了十天左右,但队员们纪律严明、热心助人,给广大南京市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