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南京。南京人民喜气洋洋,敲起胜利的锣鼓,欢庆新生活的开始。
百废待兴,新生的南京市人民政府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秩序尚未稳定,重振南京几近崩溃的经济秩序迫在眉睫。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金融战、物价战,更是一次特殊的“考试”。南京市人民政府及时开展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斗争,短时间内便取得了胜利。
红旗飘扬在“总统府”的上空,南京迎来了新生。
刚成立不久的南京市公安局侦讯处接到了密报,国民党当局逃往台湾前留下了特务组织——“保密局潜京一分站”,站长为荆有麟。
这一特务组织引起了南京市长刘伯承的高度重视,他指示南京市公安局全力以赴,先捉“大鱼”。
巍巍雨花台,英雄纪念碑。
雨花英烈们以满腔热血,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长卷上镌刻了一座红色丰碑。
这座红色丰碑,如今高耸在占地面积4860平方米的纪念碑平台上,碑高42.3米,寓意为1949年4月23日南京城获得解放。
整个纪念碑由碑额、碑身、碑座三个部分组成。碑额形如红旗和火炬,碑身正面为邓小平题写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几个大字。
鲜为人知的是,雨花台烈士纪念碑是从6.8米“长”高至42.3米的。
1949年南京解放后,国民党反动派不甘于自己的失败,妄图凭借空中优势造成混乱,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
自4月28日起,国民党反动派多次派遣飞机对南京市区进行狂轰滥炸。下关电厂作为城市重要设施,成为轰炸的主要目标之一。
敌人的残暴行径没有吓退电厂职工,反而激起了众人誓死保卫工厂的决心。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电厂职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轰炸斗争。
1949年南京解放后,为了让这座古城从战乱中恢复秩序,接管工作随即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进行。5月7日,在总结初期接收工作的基础上,南京市委发出《关于今后接管工作的意见》,明确作出四项指示。
经过各方共同努力,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即完成对原属国民党中央和南京市系统的1000多个单位的接收工作,奠定了建设新南京的基础。
这,是解放南京后的第一个大胜利。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南京解放前,国民党的撤逃没有让这座当时拥有96万人口的中心城市混乱,真空状态下,因为中共南京地下市委的大量工作,城内没有遭到破坏,市民秩序井然,“水、电、通讯一日未停,学校始终未辍课”。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南京人民艰辛探索、接力奋斗,谱写了南京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史篇章。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共产党南京历史展”在南京市渡江路1号开展。
南京是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和大革命时期活动的重要区域,是建立党组织较早的地区。百年来,在党旗的指引下,一代代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南京人民,历经革命战争的严峻考验、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绘就了美丽南京新画卷。
南京下关,水陆交通的枢纽,近代以来,更是商贾云集,码头、铁路、洋行纷纷建立,四面八方的人到这里谋生,发展出数量庞大的产业工人群体。
这是,也是中共南京地下党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在敌人防备森严的铁路系统,地下党员已经发展到10人左右,涉及到各个部门。
下关宝塔桥煤炭港,街道转角处,一座灰色的小楼——煤炭港22号,是他们的秘密据点。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中央日报》上曾发表过这样一张照片:
丁家桥国民党中央党部礼堂,蒋介石站在高高的主席台上,滔滔不绝地发表演讲。与蒋介石相隔不远,一男一女两名速记员埋头记录……
女速记员,便是沈安娜,她的另一身份,是中共地下党员。
1946年,南京梅园新村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
他随身携带一个小小的装子弹用的绿色铁皮盒,走到哪带到哪,半夜起来还要摸摸盒子是不是完好的。盒子里装的并不是子弹,而是无线电配件。
这位神秘的客人正是沈毅力,他曾帮助红军完成第一次无线电通讯,并培养了革命队伍中第一代通讯兵。他有一位叫李白的学生,潜伏在敌占区,为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
后来,李白的故事被搬上银幕,电影的名字叫做《永不消逝的电波》。
1942年端午的前一天,一位名叫刘峰的年轻人拎着简单的行李,和妻子欧阳仪一起走出了下关火车站。
夫妻俩从上海来,受中共江苏省委的派遣,到南京秘密开展工作。
此时的刘峰完全没有想到,仅仅7年后,随着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他能亮明身份,毫无顾虑地行走在这个新生的城市里。
1946年6月23日一早,上海火车站。
十万余名群众在此聚集,旗帜飞舞,口号震天。人山人海中,不乏陶行知、叶圣陶、田汉、周建人等社会知名人士的身影。
十万人,只为送行11人。
就在一个月前,国民党政府迁回南京,企图向解放区发起进攻,全面掀起内战。民建、民进等53个政团成立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并发表反内战宣言:“我们人民要团结起来,以具体的行动来阻止战乱,如果有谁竟敢压迫我们的举动,就是我们人民的革命对象!”
国民党政府对各界人民的上书一律不予答复,随着形势的严峻,团联公推由马叙伦理事为团长的11人组成上海和平请愿团赴南京请愿。
梅园新村30号,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小小的院落并不大,柏树虬劲挺拔,海棠花开正艳。
步入展厅,无数展品中,一段色泽鲜艳的红绸,格外引人注意。
红绸不大,不平整的边缘可见剪裁时的匆忙,红绸右上方楷书大字“天作之合”,左下方有密密麻麻28个签名,向人们诉说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往事。
1943年,南京已沦陷6年,笼罩在南京城上空的除却家国仇恨,更有日军阴险的“毒化政策”。
诸多敌伪档案材料证明,日本政府在武装征服中国的同时,还有一个毒化国民的政策——公开贩毒。
据资料记载,当时南京市内领得执照的贩毒商人有30余家,有售烟执照的鸦片烟馆达170多家、旅馆10余家,还有许多私贩毒者,真可以说“五步一灯,十步一枪,横床吸毒,到处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