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0页有这样一段话:“南京无线电厂有位老工人讲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必要,这个材料可以发给大家看看。”
“老工人”,是周阿庆,南京无线电厂(现熊猫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副厂长。
一生中,周阿庆先后完成技术革新项目500多项。他是优秀的共产党员,是新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代表,于1959年荣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并出席全国群英会。
“袖口、脚口很舒适,很贴合……”
2020年2月2日,深夜11:43,南京际华5302服饰装具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南京际华)缝制车间灯火通明。随着一件洁白的医用防护服样衣下线,几名缝制工人带着倦容的脸上露出了笑意。
从2月4日到3月10日,50万件防护服在这里制作出来,送到武汉,成为医护人员的铠甲战衣。
而1月30日接到紧急任务时,南京际华员工已经放假,车间全面停产,且公司此前并没有生产医用防护服的经验。
特殊时刻,公司缝制车间主任谢秀荣第一时间递交请战书,积极联络班组里的其他几名党员,发动大家共同投入到这场攻坚战。
淮海路35号,金陵刻经处。虽与“中华第一商圈”新街口毗邻,却独享一份静谧。
2009年,金陵刻经技艺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沉寂了几十年的金陵刻经处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木香与墨香的萦绕中,第七代传承人邓清之三十年如一日地写样、雕刻,别人眼中寂寞清苦的工作,她却乐在其中。
2020年五一前夕,邓清之荣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
1949年6月的一天,夜深人静,夫子庙小学的墙根处,突然闪出一个人影。
那人左右张望,确定四下无人,便扔下一个“箱子”,匆匆离去。
但没过多久,那人又去而复返,捡回了“箱子”。
夜色沉沉,透露着一丝诡异。
很快,真相大白——原来是国民党潜伏下来的特务王竟生,在南京市军管会发布勒令特务自首登记的布告后,惊恐失措,连夜将电台丢到夫子庙小学,怕追查又取回上缴自首。
南京解放后,报纸、电台、街头布告接连播发“肃特政策”,许多蛰居暗处的国民党特务如坐针毡,主动自首。
南京城南,百公里外,高淳。
南京解放后不久,有一支百余人的部队,经过长途行军,看上去有些许疲劳。
“快到县城了!”队伍中不知谁喊了一句,大家不约而同地直了直身子,加快了脚步。
他们大多是新组建的中共高淳县委的党政干部,奉命前来接管高淳县城。
此时的高淳县城安定平稳、组织有序,国民党遗留下的档案、物资无一受损。
这一切离不开中共高淳县地下特别支部(以下简称特支)成员的积极活动。他们联系县城各界人士维持秩序,与国民党过境残部、散兵游勇斗智斗勇,迎来了解放军的顺利接管。
1949年4月24日,作为第三野战军三十五军军部驻地的黄埔路励志社(现钟山宾馆),人来人往。
南京地下市委书记陈修良坐着接收来的吉普车,前来与三十五军会师。正当她与三十五军政委何克希相谈甚欢时,会客厅里走出了一个老熟人——陈同生。
他们曾在1946年开办的华中建设大学(华中解放区培养革命干部和建设人才的新型大学)一起任过职,陈修良为财经系副主任,陈同生是文教系主任,此后因革命工作也多次联系,友谊深厚。
战友见面,激动异常,两人紧握双手。
此时陈修良或许想不到,这位老熟人,即将成为新南京首任“大管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呕心沥血,使得接管工作紧张有序地全面开展。
这是一张定格历史的老照片。
在初升红日的照耀下,昔日威严神秘的“总统府”门楼上,一群解放军战士并排站立,他们高举手中的枪,欢呼胜利……
照片记录的,是一个让全世界瞩目的中国历史永久铭刻的伟大时刻:蒋家王朝被推翻了,人民解放军胜利了。
而照片上的解放军,便是第三野战军第35军第104师312团3营9连。1949年4月23日午夜,他们在营长管玉泉的带领下占领“总统府”,让红旗在此处高高飘扬。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覆灭。
对于这样举世瞩目的战役,随军记者早该做好了准备,第一时间发回报道。但直至第二天,新华社才正式发出南京解放的消息。
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了新闻的延误呢?
1949年4月底的一天,23岁的许荏华一大早便出了门。她身穿土黄色的粗布军服,手捧一叠布告,开始在南京的大街小巷忙碌地穿行。
这是她回到南京后,接到的第一个任务。
南京解放前,许荏华是一名地下党员,1948年在组织安排下撤退到解放区。1949年春,她被编入金陵支队,南京一解放即进城参加接管工作。
组织分配给许荏华的第一个工作,便是上街张贴解放军的“约法八章”。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布告》规定,南京在解放后实行军事管制,具体管制政策,则“遵照中国人民解放军约法八章”。
对著名导演蔡骧来说,1949年4月24日,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
这天,人民解放军刚刚占领南京。时任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传音科科长的蔡骧在波长不变、呼号改变的情况下,实行中央一级广播工作人员的起义,并与北平新华广播电台隔空对话。
上午11时,蔡骧根据北平指示,安排播音员率先播出南京解放的消息。
随后,一则怪诞的消息引起蔡骧的注意:“‘总统府’门前石狮子动了,移了位!”
出于好奇,蔡骧也走出电台,到“总统府”门前看稀罕。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
“总统府”、渡江胜利纪念馆、刘伯承广场……一个个纪念渡江战役胜利和南京解放的地标,见证了南京新生的荣光,铭记着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时刻。
它们记录着光辉岁月,也见证着奋斗历程;它们连接着峥嵘的昨天,也亲历着蓬勃的今日;它们已融入南京这座英雄之城的血肉,成为红色基因的精神坐标,激励着人们披荆奋进、逐梦前行。
这是一本不同于其他的日记本。初次见到,一定会惊讶于它的小:长9厘米,宽6厘米,厚1厘米,只有掌心大小。
每篇日记的篇幅都不长,有的只有短短的十几个字,最长也不超过百字。然而,这本日记本却是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七十多年前,解放军战士李剑锋在行军和作战间隙,亲手制作了这本日记本,真实地记录了渡江战役的见闻,成为那段烽火岁月的珍贵见证。
1948年秋,解放军势如破竹,深感形势江河日下的蒋介石调兵遣将,苦心经营长江防线,妄想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当时,在江阴到湖口500余公里的长江上,布防着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二舰队(简称第二舰队)20多艘军舰和50余艘炮艇。
然而,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之际,第二舰队少将司令官林遵却率领1200多名官兵,在南京东北笆斗山江面起义。
这次起义震惊了国内外,毛泽东致电称赞其为“南京江面上的壮举”。
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相继结束,势如破竹的人民解放军,终于饮马长江。
南京这座古城,又一次站在了战争的前线和历史的转折点上。
城内,国民党政府上下,人心惶惶,行政院长孙科以“在敌人的炮声之下,无法办公”为由,执意将行政院迁往广州。
而南京卫戍总司令张耀明却显得相当镇定,当时,南京卫戍司令部特意成立了一个南京城防委员会,对南京城的防御,作了精心的安排。
张耀明曾吹嘘说,“在强大的兵力守备之下,加上优势的海、空军有效的火力支援,这样就可以使南京固若金汤,转危为安”,最后达到“大举反攻,聚歼敌人之目的”。
在国民党的防御计划中,南京北面的防御重点在于“三浦”地区。这里地势险要,素有 “金陵门户”之称。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国防部筹备重建各地要塞。南京地区成立的江宁要塞,总台部设在兴中门内的狮子山。
狮子山上炮台居高临下,直指正对岸的浦口和江面,成为扼守南京、封锁长江江岸的重要据点。
南京解放前夕,为了使解放军顺利渡江,南京地下党组织在江宁要塞内物色人选,扩大党的力量。
胡念恭作为要塞司令胡雄的胞弟、第一炮台台长,成为地下党重要策反对象。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将红旗插上了总统府,南京解放。
几天后,渡江战役总前委中的邓小平和陈毅抵达浦口码头。起初,他们不肯乘坐“京电”号,坚持要和战士们一样坐木船过江。
待听完船工的汇报后,邓小平对这艘小火轮竖起了大拇指:“了不得!头一个到达对岸,渡江第一船嘛!”
从此,“渡江第一船”的名号广为流传。
当年找船渡江并非易事,率先渡江的侦察员们一直没有忘记其中的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