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6月,南京城迎来了又一个酷暑。然而,比天气更热的是“解放大西南”的参军热潮。
南京市军管会发出“把胜利的红旗插到西南去”的号召后,大中学生、进步青年们毅然报名参加了西南服务团。
“走,向着大西南走!西南的同胞不能再等待,他们是处在水火中,他们现在是渴望着解放……”
八千里“小长征”中,一曲《走,向着大西南走》成为服务团成员们的青春记忆。
1949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正式组建,军长张国华,隶属于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建制。
一年后,第18军肩负历史使命,开山筑路、挺进西藏。
鲜为人知的是,南京解放后,第18军随营学校(战争年代部队开办的直接为部队培训干部的训练机构)还曾奉命守护南京,留下许多值得纪念的故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三转一响”成为中国富裕家庭对物质生活的最高追求。“三转”,指的是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一响,指的是收音机。
在当时的南京,有两个收音机品牌家喻户晓,如同双子星一般。一个是如今仍旧耳熟能详的熊猫牌,另一个则是已经淡出人们视野的三勤牌。
三勤牌收音机由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自主研制,见证了新中国无线电工业的发展。
1971年1月30日下午,汪维恒老人永远地阖上了眼睛。
在此之前,他已经好几天不能说出完整的话了。然而“我要求”三个字,他一直喃喃于唇间,坚持到油尽灯枯。
站在一旁的儿子汪仲远早已泪湿衣襟,他知道父亲临终前不停念叨的是希望恢复他的党籍.......
老南京人提到“南京新百”,一种自豪感、信赖感油然而生,她是南京人打造出的享誉全国的老字号品牌;年轻人提到“南京新百”,第一反映就是新街口那栋高耸入云、堪称地标建筑的南京中心。
事实上,南京新百让人难以忘怀的理由,远不止新街口的那栋地标性高楼,更多是她那美名远播的“劳模精神”内涵。南京新百自成立以来截至2019年,先后培养出25位市级以上劳模,是当之无愧的劳模“摇篮”。
1956年4月,南京栖霞山迎来了一批创业者。
他们日夜战斗在栖霞山,于18个月后宣告成立南京铅锌锰矿。
矿工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很快,南京铅锌锰矿位列全省同行业前茅。
在铅锌锰矿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一位几乎是南京家喻户晓的英雄模范——共产党员、矿医疗保健站站长陈腊贞。
南京鼓楼区江苏路73号有座两层小楼,楼前的庭院青松挺立,绿草如茵。
女主人丁莹如常说:“自打他去世,这儿安静多了。”
丁莹如口中的“他”,是著名教育家、南京大学老校长匡亚明。
人们都知道匡老冲破旧束缚,延揽名师,是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界的代表性人物,却鲜有人知晓他曾在危难时刻奉命到南京传达党的八七会议精神。
1934年的秋天,她32岁,带着对革命坚定的理想和对儿女的无尽牵挂,何宝珍在雨花台英勇就义。
2020年初夏,她93岁,带着新中国盛世祥泰模样与对母亲的无尽思念,刘爱琴在北京去世。
2月9日,一辆辆大巴向南京禄口机场疾驰,连夜紧急组建的江苏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在这里集结出征。南京市第二医院副院长杨永峰身在其中。
市二院的汤山院区(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被人们称为南京的“火神山”。1月20日,这里收治了南京市第一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同日被确定为定点收治医院。
医院在自身防控压力巨大的情况下,选派了杨永峰前往武汉增援。
带着同事们的叮嘱,杨永峰在另一个战场上开始了他的战斗。
2020年新年伊始,病毒肆虐,举国抗疫。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穿梭在地下世界,与蛰伏其中的电缆打交道,全身心投入战“疫”保电。
陈德风就是战“疫”一线的电力保障者之一。
每年夏季,白兰花盛开,花香充盈着大街小巷,南京城终于有了夏的味道。
南京人极爱白兰花,晃荡的出租车里,老人家的鬓角白发间,儿童的衣襟扣眼中,白兰花无处不在。
在“老南京”的记忆中,南京的白兰花大多来自一个与花有着不解之缘的地方——花神庙。
1938年6月4日凌晨,固城湖畔,一片静谧。突然,几叶扁舟悄悄地荡漾起粼粼的波纹,打破了湖面的宁静。面对湖上美景,船上之人诗兴大发,当即写出了一组七言绝句《东征初抵高淳》。
写诗之人便是陈毅。
6月3日夜,他率领新四军一支队,在狸头桥登船,渡过固城湖,于次日凌晨抵达高淳。
高淳,也由此成为新四军东进抗日、进入苏南地域的第一站。
1948年12月7日,人民币诞生刚满一周,《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其中一句话掷地有声:“我们解放区的货币正配合着战争的胜利,迅速扩张它的流通范围。”
半年后,南京解放。这句话在随之而来的金融战中得到有力的印证。
南京解放后,人民敲起胜利的锣鼓,欢庆新生活的开始。然而,在当时的南京城里,旧时期的金圆券、银元仍在流通,物价不断上涨……无序的金融市场,亟需新生政权迅速厘清,还百姓太平生活。
在共青团江苏省委的支持下,全省兴起了为红领巾广场捐款的热潮。
为了挣得一分钱,城市的孩子拣废纸、收废铜烂铁、拣碎玻璃、糊纸袋、缝手套、敲石子;农村的孩子拾粪、割青草、采树种、搓草绳、剪兔毛。
小小一分钱,牵动着千百万孩子的心,少先队员们喊出响亮的口号:“一分钱, 一颗心,不浸汗水,不忠诚。”
1946年元旦,山东即墨一座农村小学。几名青年意气风发,站在鲜红的党旗前。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刚念完第一句,一个长相英俊的小伙子就“哇”地一声恸哭起来。
他叫艾奇,18岁,刚参军两年。因为文化成绩出色,已经当上了基层指挥员。
刘伯承、彭冲、江渭清、惠浴宇……这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与南京有着说不尽的情缘、说不完的故事。
刚解放的南京,百废待兴,是他们肩负起了建设新南京的重任。
一张张照片,一个个故事,我们感受到的是信仰的力量下,这些老一辈革命家为民、务实、清廉的精神风范。